English

内蒙古构筑京津生态安全防线

2000-11-10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刘红星 我有话说

本报讯内蒙古自治区把治沙止漠作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事,全面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目前,全区已完成沙源治理工程作业面积250万亩,占全年总治理任务的83%;列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地区的内蒙古11个旗县,已全部完成退耕任务,造林种草166万亩,完成任务的98.8%。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是护卫“三北”、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这里沙漠化、风蚀水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0%左右,全国荒漠化扩展速度在4%以上的地区有7处,内蒙古占3处。长期以来,自治区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整体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沙化退化速度,荒漠化土地仍以年均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全区2/3的农田和60%的草牧场遭受风沙侵袭,沙区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贫困带。近年来,内蒙古连续遭受沙尘暴袭击,特别是今年出现的12次大面积沙尘暴,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历史上少有。

风沙灾害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对搞好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是“一线三区”,即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护卫“三北”和京津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生态防线;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科尔沁沙地治理区为重点治理区域。三个重点治理区辖8个盟市、53个旗县(市、区),2000年总治理任务为300万亩。在自治区统一部署下,各治理区从实际出发,采取了退耕还林(草)、轮牧种草治沙及建设生态经济沟、五配套草库伦、小生物经济圈等多种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

为抓住雨季造林时机,自治区紧急筹措资金75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7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及时下拨到项目旗县(市、区)。同时,实行了由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承担的行政领导责任制、专业技术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管护责任制。针对今年旱情严重、土壤墒情差的实际,自治区有关部门抽调171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造林一线,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并根据区域特点和建设要求,综合应用了各种造林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各地强化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实行了承包、联合、股份合作、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林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宜林“三荒”使用权拍卖和股份合作制造林,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力、物力向宜林“三荒”治理汇集。还采取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倾斜、苗木上优先、技术上指导、权益上保护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个体承包造林和管护。为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各地健全造林管护机构,稳定管护资金投入渠道,做到旗县、乡镇、村、组、户逐级落实管护任务,明确管护责任。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草畜平衡规定,牧区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划区轮牧、牧草返青期和结实期禁牧,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目前,内蒙古部分旗县已实行了全旗县禁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